來源:涇陽縣涇干中學 更新日期:2020-06-09 11:02
同學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,肯定會了解學校的排名情況,畢竟一個學校的綜合實力是由排名來決定的,學校越好,排名越靠前,很多同學們一直認為涇陽縣涇干中學就很不錯,在這幾方面的排名和建設都是非常好的。
學校名稱 | 排名 |
涇陽縣涇干鎮(zhèn)涇華學校 | 1 |
涇陽縣樹人高級中學 | 2 |
..... | ..... |
涇陽縣涇干中學 | 6 |
1938年3月7日,私立涇干初級中學在縣城東關顯神廟內開學上課,從而結束了涇陽縣無中學的歷史。這所學校雖稱“私立”,其實并無財東提供資金。它的由無到有,由小到大,經(jīng)歷了相當曲折的過程。自清代乾隆年間到清末,涇陽縣城曾經(jīng)有過瀛洲、味經(jīng)、崇實、涇干四大書院,聞名陜甘兩省,出過不少英才。但是,民國初期,軍閥割據(jù),兵連禍結,加上1929年的年饉,農村經(jīng)濟破產,教育事業(yè)隨之衰落??箲?zhàn)前,十多萬人口的涇陽縣僅有兩所高小,而無一所中學。
1933年,涇惠渠通水,涇陽位居上游,深受其利,農商迅速恢復,經(jīng)濟日漸繁榮,改變教育落后面貌遂成為人民的一大愿望??箲?zhàn)爆發(fā)后,大片國土淪陷,日寇緊逼潼關,西安出崖可危,省城學校有的停辦,有的外遷,涇陽在西安求學的青年紛紛回家失學。面對此情此景,教育界同仁更加憂心如焚。1937年秋,縣教育局長張善學,姚小校長吳成襄趁教育部督導員于爾軌來涇視察之機,向其提出在涇陽創(chuàng)辦中學的倡議。
于爾軌點頭贊同。此后,張善學,吳成襄遍訪各界名流,征求辦學意見,得到廣泛支持。涇過協(xié)商,公推張善學、吳成襄、龐繼震、張伯修、趙仲玉、樊純如、王菩僧組成校董會,領導辦校工作。校名定為“涇干”。校址選在東關顯神廟。經(jīng)請示縣政府同意,從“煙膏局”稅款中撥出500元,作為開辦經(jīng)費。由龐繼震擔任校長,由張善學,由少蘊,段武東等公職人員兼任教員,都是義務供職,不拿薪金。
1938年春,招收春二九級學生30名,3月7日開學上課,涇陽第一所中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。龐繼震,本縣縣城人,大革命時期參加過共產黨,辦過平民夜·校。他擔任涇中校長后,以“戰(zhàn)時教育”為宗旨,適應抗戰(zhàn)需要,增設了軍事訓練等課程。他既當校長,又當教員,還兼辦雜務,辦學熱情極高??上?,時間不長,身體有病,加上辦學經(jīng)費難以為繼,只好辭職讓位。龐繼震辭職后,教育局長張善學兼任校長。
不久,又請張伯修任校長。萬事開頭難,新生的涇中在經(jīng)費拮據(jù)的情況下,頑強地渡過了第一學期。1938年暑假,校董會請來高蘭亭任校長。高蘭亭,本縣王橋人,“五四”時期畢業(yè)于北平大學。1927年國民黨“清共”時,一度擔任江蘇省鎮(zhèn)江公安局長,有嚴重的反革命歷史。其后,在國民政府監(jiān)察院供職。南京淪陷前,國民政府,“減員遷都”,高蘭亭被裁減,返鄉(xiāng)閑住。。·高蘭亭任校長,一心要把涇中辦成“南開式中學”。1938年暑假,招收秋三O級學生40多名,顯神廟容納不下。高蘭亭設法借到“中棉公司”兩間倉庫,解決了問題。
傳承“精勤惕勵、艱苦卓絕”校訓精神,全面落實“崇德啟智,人人皆才”辦學理念,從學生行為入手,做事先做人,求學先正身。學校堅持把“立德樹人”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,堅持“四個結合”的德育工作思路,即思想教育與情感體驗相結合、明確要求與啟發(fā)誘導相結合、他律與自律相結合、制度規(guī)范與人性化關懷相結合,不斷創(chuàng)新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徑,大力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。
學校倡導學生做到“一讀、二做、三別、四帶、五無”的行為要求,“一讀”即一到校就讀書;“二做”即做有益于他人的事、做有益于集體的事;“三別”即向粗魯告別、向陋習告別、向壞事告別;“四帶”即把禮儀帶進學校、把微笑帶給同學、把謙敬帶給師長、把和諧帶給社會;“五無”即地面無紙屑、校園無追逐、桌凳無刻畫、墻壁無臟印、出言無臟話。同時,通過開展國旗下演講、“文明伴我行”、早晚勵志宣誓、主題班會、成人儀式等豐富多彩、寓教于樂的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(fā)展。定期舉辦音樂欣賞、美術鑒賞和書畫、手工制作展覽,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。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管理途徑為學生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提供了機會。
學校先后榮獲教育部“書畫考試指導培訓基地”,中央教科所“傳統(tǒng)文化與語文教學”實驗學校,“全國中學生生物競賽優(yōu)秀組織獎”,省級“文明校園”,省級“普法先進單位”,陜西省“素質教育實驗學校”,陜西省“高中藝術課程實驗學校”,陜西省基礎教育科研項目學校,咸陽市“高中標準化建設花園式單位”等上百項榮譽稱號。